觀察了兩個月,終於可以公開這港交所小實驗的成績了。
這實驗著重看看之前自己計算的港交所估值有多準。
在此謝謝鍾兄教曉窮家女如何計算。
計算出來的估值雖然算不上專業,但我努力過了,也只是抱著指教的心寫出來。
一開始製作這估值的時候,港交所(0388) 還未出2016年的業績,所以窮家女取了2006-2015的數據。2017年2月後,窮家女再加上2016年的業績,故表上現有11年的數據。如計算近10年的平均值,建議各位取2007-2016年的。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6GbSTpT06GQ_4mGqZoNgjXoBK1qO7EZi1ulOoc60nBM/edit?usp=sharing
我把估值表放到google去,如開不到請告訴我。
解說:
港交所業務特殊,大部分盈利都是從成交額抽佣變成營業額。加上成本極低,成交額幾乎都等於盈利,若我們能預計到未來的成交額,基本上就能預計到盈利。與其他企業比較,港交所業務算是非常簡單,大概亦只有港交所能以此方法作估值。實際上,如心中有一個預計的市盈率,把每股盈利*預計市盈率就等於預計股價。問題是如何得出預計的市盈率?
首先,大家可以根據港交所每年的財政年度日期,到yahoo finance download該財政年度期間每日的股價成excel,再把每日的總股價相加,除以開市總日數就可以大約得出每年平均股價。然後在年報上找出每年每股盈利,把每年平均估價/每股盈利,就等於該年的市盈率。如是重覆計算十年,就可得出十年平均市盈率約是30倍。如要知道估值(預計股價/合理價),就可以簡單把
十年平均每股盈利*十年平均市盈率,即4.79*30,約是145元。
即如果港交所市盈率現低於30倍或145元,基本上就可以買。
很簡單?聽起來是。但這樣計算沒什麼用處,因為:
1)
根據市況,港交所跌回145元的機會不大。
2)
優質的股票,人們往往不介意用較好價錢買入。如果市況向好,港交所的市盈率往後可能一直高於30倍,用30倍作預計市盈率意義不大。
那怎樣可以較準確的作出計算?窮家女觀察了港交所十年的市盈率,覺得股價跌到20-24倍市盈率的機會不高,最後取了28倍為最低數,其後取30、35、40倍的整數計算。把十年的每股盈利*十年的市盈率,就可以知道每年該不同市盈率的估值,最後把十年的估值相加再除十,就得出該市盈率十年的平均估值。市盈率越高,估值就會越高。
為什麼要用不同市盈率去計算?因為窮家女認為,估值真的是估的,但估得準要有技巧,數據越多會越準確。而且市盈率每天在變化。2016年前,港交所市盈率最高也不足35倍,那估值167似乎合理。但2016年以後,市盈率升至近40倍,167就變得不太合理了。在正常情況下,優質的股票會隨時間往上升,個人認為在估值的情況下,市盈率稍為要看高一點。現在是2017年,看的就是以2016年計算出來的估值,當時市盈率已近40倍。所以個人認為以市盈率40倍計算出來十年的平均估值 - 191會較貼近現況。
完成上述計算,窮家女還會多作一層功夫:看10天、50天和250天平均線。由於平均線較屬短期數據,較貼近市況,故參考平均線有助減低估值與市場價格的差異。例如:計算所得2015年港交所的估值是164,但2016年250天平均線的股價是191.427,可見164出現的機會率不高,即使有亦可能要等250天以上,時間是機會成本,我們可以此衡量是否有等的必要。但如果以2016年的191作預測,出現的機率就相對大很多。
除了平均線,我們可以用十年平均數據結合最近一年數據的方法去驗證估值是否正確。
例如:
十年平均每股盈利=4.79
十年平均市盈率=30
2016年每股盈利=4.76
2016年市盈率=40
4.79*30= 143.7
4.79*40= 191.6
4.76*30= 142.8
4.76*40= 190.4
30倍的計算結果顯然不符合近期市場現況,所以會取40倍的作為最終估值。
但是,估值最好向前不向後,以現有數據作參考,計算出未來值才最重要。因為知道未來值,就知道股票未來上漲的幅度,也能以此為指標調整投資操作。但以上計算出來的,最多是股票現時的合理價。但所謂的合理價,不一定會在市場出現,因為市場從不合理。
那怎樣可以知道未來值呢?跟上面一樣,憑過去猜測未來。不過數據要再多一點。
以下為表中各項目解說:
1)
稅後溢利:可以在年報找到。
2)
為了更準確計算出每年稅後溢利的變化,我再多加一項以「元」作計算單位的稅後溢利。
3)
每日平均成交金額:如果年報上找不到,可以在港交所其他公開的報告中找一下。
4)
把每日平均成交金額/稅後溢利,可知道每1億稅後溢利相等於每日平均多少成交金額。
十年來平均稅後溢利變化為+15%,可以當作每年會減加15%。所以,我可以直接把2016年的每股盈利多加15%,把得出的預計每股盈利再乘以預計市盈率,從而得出2017年的估值。由於港交所十年的平均市盈率是30,最近一年的市盈率是40,會以此兩個為預計市盈率作計算。如此類推,可計算2018、2019的估值,那你就大概知道這股票的升值潛力了。
2017年得出的數據,有143、164、219。143和164感覺出現機率不大,可剔除,219未出現,可視為今年股價有望升到的位置。至於最低價格,我會取回2016年的190,所以窮家女預計2017年港交所大約會在190-219徘徊。
最後辛苦完成估值,得出的答案要用時間驗證。港交所自27-2-2017公佈業績後,由於業績不如上年,價股稍為下滑,但很少跌穿189以下。到近期股市有點波動,更試過跌穿24000。但港交所股價每次一觸及189,都會短時間內反彈。此情況持續了約兩個月,窮家女才能稍稍確定此估值算是有一定準確性。
blog友可能會問,那知道每日平均成交金額和每1億稅後溢利相等於每日平均多少成交金額有什麼用?開首已說了,港交所業務特殊,成交額幾乎都等於盈利。知道以上資料,可協助你找到別人看不到的盲點。舉個例:
1)
2016年港交所業績不如上年,但從十年的稅後溢利及每日平均成交金額看,港交所2016年的成績不是差,只是2015年太好。
2)
以近10年的數據計算,港交所利潤與交易量是大約是1:14的比例,即每交易14億,就可以賺1億。但2016年,港交所每次賺不到12億,已有1億溢利,即賺錢能力更較往年優勝。
3)
如果你發現以上兩點,當港交所業績公佈後股價下滑,你就有機會可以以稍低價格吸納。
不過,以上都是估,要絕對準確實在無咩可能。但通過估值,會令你更容易掌握市況及捕捉入市機會。如有錯請指教,謝謝!
把用來計算出結果的數字放出來是很好的習慣,加油!
回覆刪除用平均增長來預測EPS增長要用geometric average,不是arithmetic average,因為增長是有複式效應的。看你的數據,大部份增長起源於2006到2007,如果除去2006的話,港交所基本上是沒有甚麼大增長的。除非你認為2006-2007這種增長很容易會再出現,或2007-2016的增長減慢只是暫時性,不然只用平均數是不準確的。你也可以用一個較為客觀的計法來去除outliers,例如拿頭三年的average和尾三年的average,再拿個geometric average。用多少年去除 = 多少年的數據 - 3。
頭三年平均EPS: (2.36+5.76+4.76)/3 = 4.29
尾三年平均EPS: (4.44+6.7+4.76)/3 = 5.3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 = (5.3/4.29)^(1/8) = 2.67%
一支股票如果EPS增長連通脹都超過不了的話,是否真的值P/E 30+?
港交所是有護城河,不過那只是legacy moat,不能reinvest,所以那個ROE和ROIC都沒有甚麼意義。港交所的增長靠交易額,而未來港交所的交易額有條件每年以雙位數增長嗎?
用歷史P/E來計估值很易跌入「看股價來估價」的陷井,我個人通常只會在用完其他估值的方法後才用歷史multiples做參考。
謝謝早月兄留言,窮家女發現新世界了!有幾個問題:
刪除1) geometric average:用多少年去除 = 多少年的數據 - 3。為什麽要減3呢?
2)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 = (5.3/4.29)^(1/8) = 2.67%
為什麽是1/8?
3) 如果CAGR = (現有價值/基礎價值)(1/N) - 1
這公式沒錯,為什麽上面不用減1呢?
4) 其他估值的方法還有哪些?
1. 這個不知怎解釋, 我的理解是, 你有11年的數據, 減1就等於中間隔了多少年。頭三年的平均數可以視為是中間那一年的數字(即2006-2008的平均數是用來估2007), 所以了「隔」少一年, 尾三年也同樣道理, 再「隔」少一年, 所以總共是多少年的數據減3, 等於8
刪除2. X開方等於是"X^(1/2)", 隔八年即要開八次方 "X^(1/8)"
3. 要減一, 打漏了
4. 通常我是用DCF吧, 如港交所這些低增長的通常一段DCF。g = 2.67%, required free cash flow yield = 心目中的要求回報 - g。
也要看看EV/EBITDA, 和同行比較, 或同行業平均數比較, 或者gut feeling要求低於10。這個通常不是用來計出一個數字, 而只是看靠不靠譜, 會不會太過貴。
我見過有人DCF是整個企業來計, 即用EBIT而不是free cash flow, 當然那個discount rate也要比用free cash flow調低一點, 因為那是unleveraged return.
最後那種估值方法我打錯了, 應該是NOPAT (net operating income after tax), 不是EBIT
刪除"十年來平均稅後溢利變化為+15%,可以當作每年會減加15%。所以,我可以直接把2016年的每股盈利多加15%,把得出的預計每股盈利再乘以預計市盈率,從而得出2017年的估值。"
回覆刪除過往十年港交所因為業務出現了一些根本性變化, 所以盈利可以年年增加. 但往後十年的增長能否維持, 我十分存疑.
可參考過去十年發生什麼了事: 港交所的十年
http://hkconsumer.blogspot.hk/2016/10/blog-post_21.html
即是說2007成交爆升是因為" QDII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滬港通好像沒有相同效果?奇怪
刪除不是. 2007 年全球大牛市全民皆股。
刪除窮家女計算港交所的盈利模型較我的詳細很多,看得出非常用心,讃!
回覆刪除要給港交所做估值,大致上有兩個變數---預測市盈率和日均成交金額。我認為用歷史30倍預測市盈率算是合理。市場上最大分歧反而是到底未來的成交量會有多少?不同的假設,自然會得出不同的估值!這就是估值的藝術,哈哈!
昨晚跟鍾兄討論過,近日市場氣氛織熱,但成交量就是不夠多,真鬱悶啊~~如果用歷史30倍預測市盈率,現在0388就貴得離譜了。
刪除最後提到港交所2016賺錢能力較以往好,原因是甚麼?這個原因可否持續下去?
回覆刪除加入了非香港的業務後, 和成交量的關係會有所改變.
回覆刪除